河池众志成城抗旱情⑦|大化干群发力破“旱局”
来源:bob手机app 发布时间:2025-05-12 07:19:16自2024年11月以来,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遭遇罕见旱情,全县平均降水量135.5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三至四成,16个乡(镇)78个村屯供水告急。面对“水比油贵”的严峻考验,自治县党委、政府统筹指挥,干群携手打响抗旱攻坚战,通过科学打井、跨域调水、科技自救等组合拳,全力守护民生。
目前全县已打出36眼抗旱水井,管网延伸15.2公里,完成送水2637车,2.95万吨,累计解决3.4万人次饮水困难。对全县61处供水设施进行检修维护,为各乡(镇)配备便携式抽水机、输水软管等适配设备20辆(套),有效缓解部分地区供水压力。
这场干旱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非常大冲击,部分乡村人畜饮水困难,田地里的禾苗矮小枯黄,生长不良,许多田地因干旱无法正常插秧、种植。
据统计,一季度,全县玉米种植18.98万亩,受灾面积达10.31万亩;早稻预计种植培养面积2.47万亩,因旱未种植0.47万亩;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3.51万亩,受灾面积达2.09万亩。
4月19日,在多方努力下,该县共和乡中良村的玉米地里150米深的抗旱水井正汩汩涌流,村民们有的持水管,将水流引向干旱的土地,有的提着水桶,快速地在井边与田地间往返,将这珍贵的水源,输送到干涸的玉米苗旁,为枯黄的庄稼带来生的希望。
“这样的干旱,大约60年没见过。假如不及时打井抗旱,今年很难有好收成。”村民农文仕感慨道,“良开上片、下片各打的一口井,服务了11个屯284多户,感谢政府的关怀!”
同一天,记者在共和乡颁桃村看到,村民林盛军聘请的打井队也在紧张作业。“预计打到80米能够找到水,但要打到110米,让水源源不断喷出来。”林盛军说,水是他90多个蔬菜生产大棚和养猪场经营的关键。
“天旱了几个月,地都干了,现在政府来打通了水井,能解决了我们好多问题,我们有水喝,农作物也都得到了灌溉。”中良村刁段屯村民农文仕激动地说。
在大化这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土地上,找水成了首要难题。旱情发生后,该县迅速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制定《大化瑶族自治县2025年抗旱应急实施方案》,组织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对受旱地区实地勘察,积极寻找潜在水源,并开展打井找水工作,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的供水压力。
针对当前严峻的干旱,走进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走进这个红水河穿越而过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才领会这句顺口溜的真正内涵。
因山高谷深,地下溶洞千疮百孔,地表蓄水性能极差,这片喀斯特山区,经不起旱灾的折腾。
在该县七百弄乡,依托粤桂协作投资1530.96万元建设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构建起“从河到山”的立体输水网络。该工程从红水河抽取水源,通过三级泵房抽水站层层加压,将水提升至600米高处,再顺着输水管道送往全乡各处,直接惠及全乡3252户共13008名群众。
“以往雨量充足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抽水量大概在3000吨左右,今年受到干旱的影响,这几个月我们比以往的多抽了1000到1500吨,现在一个月大概抽4500吨左右。”该工程抽水站管理员杨长江介绍道。
为让偏远村屯也能喝上“及时水”,该乡还充分的利用从红水河抽上来的宝贵水源,在该乡弄合村设置供水点,根据各村申请,每日统筹安排车辆接水,将水精准输送到每一个缺水角落。
“我们缺水的情况下,都是政府帮我们送过来的,我们现在生活用水基本能获得保障。”弄合村下难屯村民蒙全说。
据该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唐鹏介绍,自旱情发生以来,该乡对集中供水区域,启用应急送水专班,根据村民数量、用水需求制定分时段科学合理供水,针对偏远地区,建立干部包片+网格化管理机制,由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逐户摸排农户需水情况,科学制定送水路线,确保不漏一户,全力以赴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在该县大化镇龙马村,面对旱情,香蕉种植户韦家栋积极引入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灌溉和施肥的精准度,还可根据植物的需求和土壤条件,实现定时、定量灌溉,大幅度减少了灌溉用水量。
“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它首先是全部智能化,手机来操作,然后它喷淋很均匀,像下雨一样地均匀铺到田地里面去,它比传统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节约大概是四成左右的水。”韦家栋介绍道。
4月20日,六也乡甘蔗种植大户韦干飞驾驶着装有柴油机和水罐的抗旱大卡车来到加司村百敢屯甘蔗地头,工作人员开启发动机抽水,自动喷淋设备将水远远喷洒到甘蔗地。
韦干飞共种植甘蔗2177亩,为了抗旱,他分别在百敢和古美屯打下180多米深井,用以喷淋灌溉。
“甘蔗每亩的种植成本是2000元,如果不抓好抗旱,我睡也睡不着。我打井抗旱,政府还有补贴,很谢谢了!”韦干飞说。
当前,旱情仍在持续,大化万众聚力以“战时状态”积极应对,千方百计、多措并举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全力以赴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截至4月21日,大化全县已投入抗旱水井36眼,相关机动设备20套(台),运水车辆34辆,送水2.95万吨,累计解决因旱饮水困难15255人。
抗旱保苗工作迫在眉睫,大化各地充分的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主动靠前冲锋,党群合力,让党旗在抗旱保收一线高高飘扬。
面对灾情,大化共和乡古乔村那下党支部党员农敏廷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员的责任与担当。当旱情初现时,农敏廷便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及时解决水源问题,村民们辛苦种下的庄稼将颗粒无收。于是,他主动召集江那屯村民,商议挖井事宜。“只要有水,咱们的庄稼就有救!大家都别怕困难,一起加油干!”农敏廷的一番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原本焦虑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说干就干,农敏廷带头扛起锄头,带领村民奔赴挖井现场。炎炎烈日下,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在前!”这是农敏廷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干劲十足,齐心协力投入到挖井工作中。
经过7天连续奋战,一口8米多深的水井终于挖通。当清澈的井水涌出时,现场响起了村民们高兴的欢呼声。这口井水源丰富,可灌溉150多亩农作物,为古乔村的抗旱保收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为一名员,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的职责。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冲在最前面。”农敏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以实际行动发挥了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成为古乔村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连日来,该乡党员干部带头上阵,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所包村抗旱情况,及时化解用水矛盾,充分的发挥各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协调抗旱工作,全力组织群众和种植户不等不靠开展抗旱自救。同时,动员各村自发进行渠道修复,引水灌溉,确保水渠畅通,保障抗旱措施有效落实。